為什麼假期過後,反而更累?

職場倦怠不是你不夠努力,
而是該讓自己慢一點

當假期的電量,
撐不到週三……

中秋連假剛結束,
張小姐週二一大早回到公司。

桌上堆著未回的信件,
群組裡閃著紅點通知,
行事曆上滿滿會議。

她打開筆電,
試著專注在第一份報告上,
但腦袋像被棉花塞住一樣,
怎麼也進不了狀況。

午餐時間到了,
她看著同事聊著假期去哪裡玩,
卻一點也開心不起來。

她苦笑著說:
「我好像沒休息到,
反而更累。」

這樣的疲憊,
你熟悉嗎?

假期該是充電的時間,
卻成了另一種「被迫重啟」。

當你的身體坐在辦公室,
心卻還停留在「不想開始」的狀態,
那不是懶惰,
而是倦怠。

倦怠,
不是累一天,
而是長期透支的結果

哈佛商學院研究指出,
職場倦怠( Burnout )不是壓力太大的一時反應,
而是長期高負荷、
低回饋、
邊界不清所造成的「心理耗損狀態」。

它通常表現為三個階段:

1.情緒耗竭:
每天早上都覺得提不起勁,
光想到工作就想逃。

2.疏離冷漠:
開始對客戶、同事、主管產生距離感,
甚至懷疑工作的意義。

3.效能下降:
做事情變慢、專注力下降,
連小錯誤也容易出現。

有趣的是,
倦怠的人常常不是不努力,
反而是太努力、太負責的人。

他們不允許自己放鬆,
不敢拒絕、
不敢出錯,
連休假都在「補追進度」。

假期沒恢復,
是因為你只休了身體,
沒休到心

在許多企業講座中,
我常遇到學員這樣說:

「我放假了,
但心一直緊繃。」

「休息反而讓我焦慮,
因為想到假後要面對更多事。」

這其實反映出一個現象:
我們的腦袋沒學會怎麼『關機』。

假期的三天,
只是暫時停止輸出,
但沒有真正補進能量。

真正的恢復,
應該是「讓自己從被動切換成主動」,
讓身心重新對齊。

三步驟重建能量:
讓自己重新發熱,
而不是耗盡

步驟一:
重設界線,重新定義「下班」

倦怠的第一個信號,
是你不再知道自己哪裡結束、
工作哪裡開始。

想恢復能量,
得先為自己劃出界線。

試著從這三個小動作開始:

.設定「工作結束儀式」:
離開電腦前,
清空桌面、
寫下明天的第一件事,
然後關上筆電。

.關掉工作通知:
不需要即時回覆的訊息,
延遲一小時再處理。

.在假日安排「非生產活動」:
例如散步、看展、做菜,
不為成果,
只為放空。

這不是逃避責任,
而是幫自己「重置邊界」。

因為沒有界線,
就沒有恢復。

步驟二:
每天一點能量補給,
累積成心理韌性

恢復,
不是一次長假能解決,
而是每天一點點的自我照顧。

也許你可以試試這個「微補償練習」:

時間小行動心理作用
早上起床前深呼吸三次,對自己說:「今天我選擇慢一點。」建立掌控感
午休時間離開座位散步10分鐘重啟專注力
下班前寫下三件今天做得好的事積累成就感
睡前想想「今天我學到什麼」培養內在對話

這些動作看似微不足道,
但會逐漸在你內部形成「安全區域」。

當外在壓力襲來,
你會更有底氣說:
「我有地方可以去。」

步驟三:
重塑工作的意義,
讓努力有回報感

很多倦怠的根源,
不在於工作太多,
而在於「努力沒有意義」。

張小姐在我輔導時說過一句話:
「我一直很認真,
但好像誰都可以取代我。」

這句話很典型——
當我們看不見自己的影響,
就會失去動力。

試著問自己三個問題:

1.我這份工作幫助了誰?
2.我最擅長、最喜歡的部分是什麼?
3.如果我可以決定一件小事,
讓工作更順暢,
那會是什麼?

把焦點從「要撐過去」轉為「能創造什麼」,
你就會慢慢從倦怠中找到新動能。

從組織角度出發:
當倦怠不只是個人問題

倦怠從來不只是個人狀況,
而是工作環境與文化的反映。

但在多數臺灣企業裡,
我們很難期待制度一夕改變,
因此更需要學會:
「在有限框架中創造喘息空間」。

幾個你可以嘗試的方式:

.建立「心理盟友圈」:
和兩三位同事固定交流,
彼此分享壓力與小成功。

.練習向上溝通:
不只是抱怨,
而是提出具體觀察與建議。

例如:
「我們最近平均加班時數拉高20%,
建議是否能調整專案分批目標。」

.主動設定節奏點:
例如在每月例會加入「回顧時間」或「成就分享」區塊,
讓團隊有喘息與反思。

這些微小的舉動,
不一定改變整個制度,
但可以在你的半徑內,
讓工作環境多一點人味。

讓努力有節奏,
讓生活重新進氣

倦怠不是你不堅強,
也不是你不適合這份工作。

那只是身心在提醒你:
「我需要被照顧。」

學會為自己設下界線、
每天補給能量、
重塑工作的意義,
這不是軟弱,
而是一種成熟的選擇。

請記住:

真正的高效,
不是一直燃燒,
而是懂得何時補氣。

✎ 互動留白

☐ 這週,
有哪一刻讓你感到「提不起勁」?

☐ 你準備如何替自己設下一個「休息界線」?

☐ 如果能調整一件小事,
讓工作更舒服一點,
那會是什麼?

探索更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