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你的建議很好,但我們先照舊吧?》
五個上班族 × 五場職場挑戰 × 五套活下來的系統工具
這不是課堂,
但你每天都在考試。公司沒教,
主管不講,
但錯一次就可能扣你分。本系列帶你從五個不同職場角色的真實故事中,
看懂那些「沒人明說,但你最好知道的職場生存關鍵」。
第三集:《你的建議很好,但我們先照舊吧?》
關鍵工具:
提案三部曲×利害關係人分析×冷靜提案句型×
雙軌提案策略×先影響非決策者策略
如何從沉默回應中,
提案出擊?
用對方法,
讓對方看到「不做會怎樣,
做了有什麼好處」
#提了三次,
卻一次也沒被採納
Annie 是行銷部的中階企劃,
工作三年,
常被主管稱讚「細心、可靠」。
但她心裡很清楚,
自己其實也「有想法」。
上週,
她針對年度活動設計了一個結合 ESG 議題的新提案,
資料做得完整、數據佐證齊全。
她信心滿滿地報給主管,
結果主管聽完只說一句:
「這建議不錯,
不過今年先照舊流程好了,
明年再說。」
這不是第一次了。
三個月前,
她建議優化影片製程,
也被說「先維持原做法」。
六個月前,
她提過社群互動新腳本,
也沒下文。
一次又一次,
Annie 心裡忍不住懷疑:
「是我不夠好,
還是他根本沒要聽?」

#提案不是交報告,
而是打一場策略戰
在一次內訓課程中,
企業講師對這類情境給出一句話:
「被忽視的提案,
不一定是內容不行,
而是策略不對。」
接著,
講師分享了一套提案生存五工具
不是要讓你說得更花俏,
而是幫助你搞清楚:
怎樣說,
才進得了決策圈。
#工具1:提案三部曲(痛點 × 風險 × 回報)
Annie 以前提案的開場是:
「我有一個新的構想,
想要和大家分享⋯⋯」
現在她換了方式:
「目前的活動設計方式,
有三個問題:
一是參與率逐年下降、二是報名流程繁瑣、
三是缺乏可記錄的 ESG 效益(痛點)。
若持續沿用舊方案,
可能導致品牌年輕化停滯(風險)。
我重新設計一版流程,
可以在不增加預算下達到兩成以上的報名率提升(回報)。」
這是提案三部曲的精髓:
1.說出痛點:
目前做法有哪些卡關?
2.說出風險:
如果不改會怎樣?
3.說出回報:
新提案會帶來什麼好處?
主管可能不在乎「你覺得怎樣」,
但他一定會關注「不改會怎樣」。

#工具2:利害關係人分析,讓你說給對的人聽
Annie 過去的提案對象,
永遠都是直屬主管。
但實際上,
活動案的預算是由財務部拍板,
行銷長也會關心 ESG 的曝光成效。
講師提醒她:
不是誰管你,
就要先提給誰;
而是誰影響決策,
就要讓誰先知道。
她開始畫一張利害關係人地圖,
把「誰會受益、誰會擋路、誰有資源」圈出來,
逐一打點。
在正式提案前,
她先私下跟負責 ESG 的同事對過成效數據,
取得初步支持,
還讓影片剪輯同仁幫忙估時程與人力差異。
到了會議當天,
她不再是單打獨鬥,
而是有備而來的小聯盟。
#工具3:冷靜提案句型,讓對方不容易拒絕
以前的 Annie 會這樣說:
「我認為應該改成新的版本,
因為比較好。」
但主管常回:
「我們現在沒時間討論這些。」
現在的 Annie 這樣說:
「目前流程確實能運作,
我也會照舊執行。
不過我也準備了一版優化建議,
未來若要達到 ESG KPI 時可以參考,
是否方便之後抽空討論看看?」
這就是冷靜提案句型的設計邏輯:
● 先認可現狀(降低防衛)
● 再提出附加選項(不搶奪主導權)
● 最後用「方便之後再討論」結尾(爭取後續空間)
一句話,
讓提案從「衝突」變成「補充」。
#工具4:雙軌提案策略,讓你不再一擋就卡
Annie 開始建立兩套思維:
A 方案是主管會接受的、
安全但傳統的做法;
B 方案是她主張的創新版本,有數據、有好處、
有可能改變未來。
每次開會前,
她都會準備好兩種提案:
「我們可以照去年的做法繼續操作(A方案),
也可以試試這版 ESG 的設計(B方案),
我整理了各自所需資源與預期成效⋯⋯」
結果主管說:
「那這次照舊,
下次可以小規模試試 ESG 版,
當作新腳本預備。」
她終於發現:
不是主管討厭新點子,
而是他怕一改就踩雷。
與其讓他選「要不要改」,
不如讓他選「怎麼改比較不怕」。

#工具5:先影響非決策者策略,讓場外支持成為助攻
除了主管,
Annie 開始經營「提案的旁邊人」,
包括行政、行銷助理、設計、剪輯、預算填報的窗口⋯⋯
她私下問他們怎麼看自己的提案、
哪裡可能出包、
有沒有其他部門也在做類似的事。
這些人不拍板,
但他們的回饋能幫她調整節奏;
他們的點頭,
也會影響主管的判斷。
「這份提案我也看過,
流程其實蠻清楚的。」
「我們內部如果資源調一點,
應該做得到⋯⋯」
別小看這些話,
在會議裡,
就是那個讓主管願意再聽一分鐘的助攻力量。
#改變的不是內容,
而是提案策略
Annie 最後仍未馬上實現所有改革,
但她有了三個進展:
1.她的提案第一次被列入下一季預備案。
2.主管私下找她說:
「你現在想法都蠻成熟,
之後預算案也可以一起參與。」
3.她感受到自己不只是「被交辦的人」,
而是「能一起討論方向的人」。
她不是變得更會說服人,
而是學會了怎麼讓自己不被忽視。
#今天你可以練習的三句提案語言
1.「我有準備一個補充方案,
不會影響現在做法,
但未來若要優化可以參考看看。」
2.「目前做法確實有成效,
但我也觀察到幾個風險點,
我彙整成這一頁給主管參考。」
3.「我了解目前沒要調整方向,
但是否可先讓我準備簡版資料,
作為之後優化討論的素材?」
職場不是不准你提案,
而是不教你怎麼提案。
大多數人不是沒想法,
而是提了沒用、
講了沒被聽、
說了三次被當空氣後,
就不說了。
提案被忽視不是失敗,
是證明還有進步空間。
從對方不回應、
不表態、
先擺一邊開始的那一刻,
我們就需要用更系統、
更有企略的方式,
讓好意識有機會被看見。
你不是要贏主管,
而是要成為那個能一起走更遠的人。
真正能影響職場的,
不是聲音最大的人,
而是那個讓每個人都願意「多聽一分鐘」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