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沒教,但你必修的五堂課》第三集

第三集:《你的建議很好,但我們先照舊吧?》

五個上班族 × 五場職場挑戰 × 五套活下來的系統工具

這不是課堂,
但你每天都在考試。

公司沒教,
主管不講,
但錯一次就可能扣你分。

本系列帶你從五個不同職場角色的真實故事中,
看懂那些「沒人明說,但你最好知道的職場生存關鍵」。

第三集:《你的建議很好,但我們先照舊吧?》

關鍵工具:
提案三部曲×利害關係人分析×冷靜提案句型×
雙軌提案策略×先影響非決策者策略

如何從沉默回應中,
提案出擊?
用對方法,
讓對方看到「不做會怎樣,
做了有什麼好處」

#提了三次,
卻一次也沒被採納

Annie 是行銷部的中階企劃,
工作三年,
常被主管稱讚「細心、可靠」。
但她心裡很清楚,
自己其實也「有想法」。

上週,
她針對年度活動設計了一個結合 ESG 議題的新提案,
資料做得完整、數據佐證齊全。
她信心滿滿地報給主管,
結果主管聽完只說一句:

「這建議不錯,
不過今年先照舊流程好了,
明年再說。」

這不是第一次了。
三個月前,
她建議優化影片製程,
也被說「先維持原做法」。

六個月前,
她提過社群互動新腳本,
也沒下文。

一次又一次,
Annie 心裡忍不住懷疑:

「是我不夠好,
還是他根本沒要聽?」

#提案不是交報告,
而是打一場策略戰

在一次內訓課程中,
企業講師對這類情境給出一句話:

「被忽視的提案,
不一定是內容不行,
而是策略不對。」

接著,
講師分享了一套提案生存五工具
不是要讓你說得更花俏,
而是幫助你搞清楚:
怎樣說,
才進得了決策圈。

#工具1:提案三部曲(痛點 × 風險 × 回報)

Annie 以前提案的開場是:
「我有一個新的構想,
想要和大家分享⋯⋯」

現在她換了方式:

「目前的活動設計方式,
有三個問題:
一是參與率逐年下降、二是報名流程繁瑣、
三是缺乏可記錄的 ESG 效益(痛點)。

若持續沿用舊方案,
可能導致品牌年輕化停滯(風險)。

我重新設計一版流程,
可以在不增加預算下達到兩成以上的報名率提升(回報)。」

這是提案三部曲的精髓:

1.說出痛點:
目前做法有哪些卡關?

2.說出風險:
如果不改會怎樣?

3.說出回報:
新提案會帶來什麼好處?

主管可能不在乎「你覺得怎樣」,
但他一定會關注「不改會怎樣」。

#工具2:利害關係人分析,讓你說給對的人聽

Annie 過去的提案對象,
永遠都是直屬主管。
但實際上,
活動案的預算是由財務部拍板,
行銷長也會關心 ESG 的曝光成效。

講師提醒她:
不是誰管你,
就要先提給誰;
而是誰影響決策,
就要讓誰先知道。

她開始畫一張利害關係人地圖,
把「誰會受益、誰會擋路、誰有資源」圈出來,
逐一打點。

在正式提案前,
她先私下跟負責 ESG 的同事對過成效數據,
取得初步支持,
還讓影片剪輯同仁幫忙估時程與人力差異。

到了會議當天,
她不再是單打獨鬥,
而是有備而來的小聯盟。

#工具3:冷靜提案句型,讓對方不容易拒絕

以前的 Annie 會這樣說:
「我認為應該改成新的版本,
因為比較好。」

但主管常回:
「我們現在沒時間討論這些。」

現在的 Annie 這樣說:

「目前流程確實能運作,
我也會照舊執行。
不過我也準備了一版優化建議,
未來若要達到 ESG KPI 時可以參考,
是否方便之後抽空討論看看?」

這就是冷靜提案句型的設計邏輯:

● 先認可現狀(降低防衛)
● 再提出附加選項(不搶奪主導權)
● 最後用「方便之後再討論」結尾(爭取後續空間)

一句話,
讓提案從「衝突」變成「補充」。

#工具4:雙軌提案策略,讓你不再一擋就卡

Annie 開始建立兩套思維:

A 方案是主管會接受的、
安全但傳統的做法;

B 方案是她主張的創新版本,有數據、有好處、
有可能改變未來。

每次開會前,
她都會準備好兩種提案:

「我們可以照去年的做法繼續操作(A方案),
也可以試試這版 ESG 的設計(B方案),
我整理了各自所需資源與預期成效⋯⋯」

結果主管說:
「那這次照舊,
下次可以小規模試試 ESG 版,
當作新腳本預備。」

她終於發現:
不是主管討厭新點子,
而是他怕一改就踩雷。

與其讓他選「要不要改」,
不如讓他選「怎麼改比較不怕」。

#工具5:先影響非決策者策略,讓場外支持成為助攻

除了主管,
Annie 開始經營「提案的旁邊人」,
包括行政、行銷助理、設計、剪輯、預算填報的窗口⋯⋯

她私下問他們怎麼看自己的提案、
哪裡可能出包、
有沒有其他部門也在做類似的事。

這些人不拍板,
但他們的回饋能幫她調整節奏;
他們的點頭,
也會影響主管的判斷。

「這份提案我也看過,
流程其實蠻清楚的。」

「我們內部如果資源調一點,
應該做得到⋯⋯」

別小看這些話,
在會議裡,
就是那個讓主管願意再聽一分鐘的助攻力量。

#改變的不是內容,
而是提案策略

Annie 最後仍未馬上實現所有改革,
但她有了三個進展:

1.她的提案第一次被列入下一季預備案。
2.主管私下找她說:
「你現在想法都蠻成熟,
之後預算案也可以一起參與。」
3.她感受到自己不只是「被交辦的人」,
而是「能一起討論方向的人」。

她不是變得更會說服人,
而是學會了怎麼讓自己不被忽視。

#今天你可以練習的三句提案語言

1.「我有準備一個補充方案,
不會影響現在做法,
但未來若要優化可以參考看看。」

2.「目前做法確實有成效,
但我也觀察到幾個風險點,
我彙整成這一頁給主管參考。」

3.「我了解目前沒要調整方向,
但是否可先讓我準備簡版資料,
作為之後優化討論的素材?」

職場不是不准你提案,
而是不教你怎麼提案。

大多數人不是沒想法,
而是提了沒用、
講了沒被聽、
說了三次被當空氣後,
就不說了。

提案被忽視不是失敗,
是證明還有進步空間。

從對方不回應、
不表態、
先擺一邊開始的那一刻,
我們就需要用更系統、
更有企略的方式,
讓好意識有機會被看見。

你不是要贏主管,
而是要成為那個能一起走更遠的人。

真正能影響職場的,
不是聲音最大的人,
而是那個讓每個人都願意「多聽一分鐘」的人。

佑鈞企管

《公司沒教,但你必修的五堂課》第一集

《公司沒教, 但你必修的五堂課》第二集

《公司沒教, 但你必修的五堂課》第四集

《公司沒教,但你必修的五堂課》第五集

探索更多知識